Melody_鸭鸭鸭

一只手无缚鸡之力的饭桶

哈喽,请问你今天看书了吗?


今天想聊一下看书这一件事情。

 

我非常享受就这样一个人在学校的图书馆里,坐在安静区的角落里,打开一本书就这么慢慢的看。然后看着时光一寸一寸的像窗边流进的阳光一样从字里行间流走。


我比较常读的书可以大体分为三类:与我所读的专业联系紧密的书,包括教科书与相关功能性较强的书籍;第二是关于我喜欢的课题的书籍,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 《人类简史》;再就是纯文学类的书,各类散文集,小说。

 

对于和工作学习的专业紧密相关的书,是需要被精读的,我个人的习惯是逐字句的去阅读,然后画下重要的内容。重要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中心句,段落里关于一个概念的定义的句子,等等。然后再把读到的内容精炼的归纳到笔记本上。这样你的笔记本就拥有了书里浓缩的精华,复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学习简单的书的“骨架”了解到大的框架,再通过骨架,去理解性记忆和学习书里的“肌肉”,“器官” 等等。甚至有时候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长出这本书的“器官”。

 

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爸爸跟我说的,先把书读薄,再把书读厚,意义大概接近如此。

 

关于研究或说明我喜欢的课题的书,例如有关心理学的书,我都会泛读可能跟我自己生活没有关系的部分,当做一个粗略的了解;然后细读跟我自己的生活有交叠的部分。

 

对于那些研究或解释有关于会让我感到不舒服,恐惧和痛苦的部分,我会仔细反复研读。比如,当我经历失恋的痛苦,我会去看那些研究爱情,失恋等的文献书籍。请注意这里,是“研究”爱情。意思就是说,我想看到的是,如何用近乎冰冷的知识和理论,去解释这样一个令人感性的词汇。例如,爱情其实就是你看见了一个人,这个人让你脑子里分泌多巴胺,你的诸多愉悦,其实是因为你的多巴胺让你快乐。或是我会阅读进化心理学,如何从人的本源,动物的本能的角度去解释爱情。

 

这样做对我个人的帮助就是,我开始可以冷静的去看待生活中的这些让我纠结,焦虑,痛苦的东西。这些让我不可思议的感觉和事物再渐渐的变得透明。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,抛开诸多蒙蔽你理性的冲动的情感,更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,应该怎么处理这些事以及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。冷静不代表冷漠,这个对于我来说,是我照料自己的一种方式。

 

如果你害怕蛇,那就去解剖一条蛇,然后养一条蛇。

 

第三类就是文学类作品,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我感觉到最大程度的愉悦。

 

如果这些书让我难过,让我流泪,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。一种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,共情别人的享受,感受各式情绪单纯的流遍全身。

 

这里给出一个阅读小说的建议,因为作者可以说他的故事全部都是胡诌的,那么他很可能披着这件保护色在小说里穿插真实生活的部分。所以我们可以多多注意书里的细节以及心理描写。因为我们明白,有些东西胡诌是诌不出来的。

 

大家可能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有关快速通读一本书的产品,例如把书的内容浓缩成几分钟的演讲稿录成音频。我也会经常听,通常是为了三个目的。一是当我觉得原作晦涩难懂的时候,我会选择先听听别人的解读帮助理解原作;二是听完一本书的通读介绍,作为看原作的一个安利向音频(没关系我不怕剧透);三是我的确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这本书是关于什么。

 

但是,这些“知识/内容快餐”永远不能代替阅读原作本身。特别是一些文艺作品,是类似于“万花筒”的,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。而阅读这些书的意义就在于读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。如果依赖于别人的解读,单单了解情节,你会发现味同嚼蜡。我不能完全苟同“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去掉所谓的文学性,剩下的东西”这句话,因为有些小说的重点并不是故事本身,而是怎么讲述这个故事。

 

阅读和健身,我非常确定,它们将伴随我长达一生的漫长修行。阅读不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唯一途径,也有老人一生大字不识几个,却是有大智慧的人。但读书这个途径可以较快的促成一个人脑内的知识体系的形成,最后融会贯通,人脑与知识结合,形成智慧。

 

室外的秋意毛茸茸的,又香又软。我想如果我以后如果有幸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,我不会强求他/她继承我身上的任何一点,除了爱和阅读的这个习惯。

 

2019.10.9 写于芝加哥

评论(4)
热度(19)

© Melody_鸭鸭鸭 | Powered by LOFTER